德皮日心·Porst 50mm F1.2

德皮日心·Porst 50mm F1.2

Porst 是1919年于德国纽伦堡成立的一家相机销售公司,在1996年已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摄影器材零售商,但2002年终因经营不善而倒闭。Porst销售的自有品牌摄影器材主打性价比,基本都是委托当时德国和日本二流相机制造商生产的贴牌产品。其中有西德的爱克发、博朗,东德的百佳,日本的玛米亚、富士、确善能。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Porst推出了4款CR系列单反相机。它们与日本富士卡(Fujica)单反相机有如下对应关系:CR-1即STX-1;CR-3即AX-1;CR-5即AX-3;CR-7即AX-5。这一系列相机均采用Fujinon X卡口(并非富士微单相机的Fujifilm X卡口)。适配Porst CR系列单反的Porst Color Reflex系列镜头,亦为富士同款产品,唯一的差异只有镜头铭文。

本文主角 Porst Color Reflex 50mm F1.2 UMC X-M G 亦即 Fuji Photo Film Japan EBC X-Fujinon 50mm F1.2 DM。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德国市场专供版。

◤ 为了降低成本,刻有铭文的前镜片压环以工程塑料制成。

◤ 有趣的差异:

德国人习惯以“1:1.2/50mm”来表示“1:1.2 f=50mm”的含义;此外,德版镜头还标明了滤镜口径为55mm;德版与日版镜头铭文的字体也略有差异。

铭文解析:Porst Color Reflex 是 Porst 公司自有品牌单反相机镜头的通用标识;UMC 即 Ultra Multi Coating (超多层镀膜)的缩写;EBC 则是 Electron Beam Coating (电子束蒸发镀膜)的缩写;有理由相信,它们就是同种镀膜的不同标识。X-M 即 X-Mount,指 Fujinon X 卡口;原版镜头的 DM 为 Dial Mode 的缩写,指镜头光圈由机身控制,可与机身配合实现速度优先或程序曝光。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值得一提的先进功能。德版镜头则以缩写G指代这一功能。

◤ 这枚镜头的外观已经有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同类产品的时代特征,对焦环为软橡胶材质。
◤ 镜头卡口与镜组结构图:7片7组的Planar结构变体

彼时,东德和西德的单反相机都没有50mmF1.2规格的镜头。德国人不是造不出来,而是在造出来后必然卖不掉。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民用光学企业在单反相机领域的技术已全面落后于日本。鉴于日本单反相机便宜、可靠,而且性能优异,很少有摄影爱好者会愿意为体味德国镜头比日本同规格镜头出色的画质,去支付数倍的价钱,同时忍受技术落后乃至故障频发的机身(参见有蔡司和施耐德镜头可用的Rolleiflex 135单反相机)。

◤ 在光照充足的环境,这枚镜头光圈全开时即便在全画幅数码相机上,成像也显得非常“浅薄”。这是高光溢出和缺乏微反差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镜头光学素质不佳的表现。
◤ 异常杂乱的散景意味着,设计师为实现F1.2超大光圈这一首要指标,抛弃了焦外成像的美感。这是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成本所作的妥协。

Porst 50mmF1.2 有着当年日产F1.2大光圈标头普遍的特点:光圈全开时画质不敢恭维!但它毕竟是一枚在近半个世纪前为了在夜间等暗光环境中拍摄135胶片所设计的镜头。在低照明度条件下,它可以发挥出十成功力。可一旦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拍摄,它在暗光条件下所隐藏的那些缺点就会暴露无遗:分辨率不足,色散明显,焦外杂乱。

当然,经过时光的荡涤,老镜头所有的光学缺陷,在数码相机时代都可以叫做”古早味“。

◤ 缩小的全图(上)与放大的局部(下)
◤ 典型的高光溢出与色散:这枚镜头光圈全开时会呈现明显色散(紫边与绿边)。

虽然这是一枚有时代病的镜头,但用镜如用人:扬长避短,则事半功倍。分辨率不足?那就用它来拍人像,正好省去前期的柔焦镜或后期的“磨皮”;毕竟,偏“软”的成像尤其受中老年女性欢迎!色散明显?只要回避逆光和大光比场景就好。在顺光条件下拍摄或缩小光圈,色散立即遁形;焦外杂乱?这的确没法改变,但审美倾向因人而异,保不齐有人就喜欢这种风格呢!

◤ 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这枚的镜头光学缺陷便会隐去,杂乱的焦外则成为一种特色。
◤ 在最近对焦距离,这枚镜头光圈全开时即便画面中央的分辨率也只有及格水准。
◤ 但作为标准镜头,缩小光圈即可获得从画面中央到边角一致的锐利成像。

Porst 50mm F1.2与同时代的许多标头一样,在4433数码中画幅上的可用性远超在135数码全画幅上。因为大底意味着可以利用这枚镜头的冗余相场,采集更丰富的光学信息。这枚镜头在4433数码中画幅相机上可以完美地拍摄正方形画幅,光圈全开时画面的质感也一改全画幅上的浅薄空洞,变得细腻绵密起来。

◤ 这张照片很能体现这枚镜头的成像特点,以下面两张局部截图为例:
◤ 从100%画面可以看出,这枚镜头的成像很“软”,镜头解析力不足以让相机记录下丰富的细节。
◤ 焦外成像的“二线性”非常明显
◤ 这种焦外“二线性”的夜景表现

常有摄影爱好者以“分辨率”或“画面的锐利程度”来评价镜头。不过,高分辨率固然是表明镜头有着优异光学素质的诸多指标之一,却是最不重要的指标。现代镜头的分辨率本就是“过盈”的,在数码暗房中增加锐度也轻而易举。但审美是主观的,是难以并且也不应为某几项技术指标所衡量的。

◤ 拍虚了,但有问题吗?卡帕将他的摄影手记命名为《失焦》,自有其深意……

一枚镜头所谓的独特“味道”,恰恰就是其特有的几项光学优势和几种光学缺陷发生“化学反应”的奇妙结果。这虽然是一种迫于现实的妥协,却也成就了对现实的升华。Porst 50mm F1.2 是一枚缺陷明显的镜头,但在4433数码中画幅上,却有着恰到好处的人像表现——只要摄影师懂得如何让它藏拙。

当今,光学素质堪称完美的镜头是存在的。铭文中有APO和ASPH字样的镜头,可以提供凌驾于肉眼感知力之上的无色散锐利成像。但有时,这种极致画质是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并且因为超脱现实而让人感觉冷冰冰的。反倒是那些老镜头,恰恰因为和平凡生活一样总有缺憾,所以才能更真实地再现这个总是需要修修补补的世界。

最后:Porst 50mm F1.2在全画幅上的成像乏善可陈。如果要在4433数码中画幅上使用,则须改口或自制转接环,亦或利用市售全画幅转接环加工改制。不过,要是手头没有多枚Fujinon X卡口镜头,则不建议单为这枚镜头如此大费周章,毕竟其相场也只能在4433数码中画幅上满足3333的成像范围。

◤ 这枚 Fujinon X 转接 Fujifilm G 卡口的转接环,使用了Fujinon X 转接 Sony E卡口的市售转接环作为中间体,用车床加工改制而成。

◤ 如果不执着于记录,散景亦可用于创作。

【 图文版权所有 转载敬请联络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