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难民与少林

柏林难民与少林

2016年7月25日,柏林《每日镜报》(Tagesspiegel)刊发了一篇介绍柏林少林文化协会扶助未成年难民的文章。我按图索骥,联系到协会会长Tatjana Herrmann,采写了下文。此文原题《少林功夫帮难民融入德国社会》或《柏林少林文化协会的“特殊会员”》,于2016年7月29日发表,现略作修改。

◤ Tatjana Herrmann女士

“一,二,一,二”——在柏林市东郊一座中学的体育馆里,几名身穿灰色僧衣的学员跟着赫尔曼女士用纯正汉语发出的号令,使劲儿向上踢腿,为接下来的训练热身。学员中两名黑发少年目光炯炯有神,腿踢得虎虎生风。他们是来自阿富汗的扬和来自叙利亚阿勒颇附近的穆罕默德。

扬和穆罕默德都是2015年来到德国的难民,也是赫尔曼在柏林创办的少林文化协会的正式会员。为了帮助未成年难民融入德国社会,今年柏林市体育联合会在柏林市政府资助下,计划安排5000到6000名小难民定期参加柏林市各种体育协会的活动。据悉,目前柏林已经有64个体育协会参与了这一项目,提供26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除了最受欢迎的足球外,少林功夫也是其中之一。

曾获得多个国际武术比赛冠军的赫尔曼是柏林少林文化协会的会长兼总教练。她介绍,少林文化协会从今年2月初起参与这一项目,免费接纳未成年难民,服装和武术器械的费用则由柏林市体育联合会承担。

赫尔曼说:“扬和穆罕默德今年2月底开始来我们这里练功。就我所知,扬逃难用了3年,去年到德国时16岁。他过了一段苦日子。”

◤ 来自阿富汗的扬

就在不久前的7月18日,一名去年只身来到德国的17岁阿富汗难民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列火车上用斧子砍伤多人,造成4名香港乘客重伤,后在逃窜途中被击毙。德国警方仍在调查这起血案是否属于“伊斯兰国”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但不管凶手动机如何,这无疑令人对没有父母陪伴的未成年难民在德国社会的生存状况产生担忧。

“扬起初在与别的学员打交道时的确有困难,他非常胆小、拘束、紧张,而且不怎么懂德语,学起德语来也很困难。而穆罕默德来我们这里时到德国才3个月,但他求知欲很强,德语学得也很快,”赫尔曼说,“现在他们两个都在我们协会里交了朋友,彻底融入了进来,和其他学员没什么两样。”

◤ 来自叙利亚的默罕默德

在柏林少林文化协会,不论七八岁的小学生还是70多岁的退休老人,都参与武术基础动作的练习。在年轻人进行高强度训练时,老学员则在一旁打太极。不过,所有人在正式练功前都喜欢打几分钟篮球。扬和穆罕默德分属两队,和德国老少队友一起相互配合。大家不停地传球、抢断、投篮,配合默契。体育馆里不时响起队员们的欢呼声。

赫尔曼说:“难民平时生活在难民营里,整天与其他难民待在一起,除了上街买东西外与当地人几乎没有接触。而在这里他们很快就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有机会和不同的人说德语,可以观察德国人彼此如何交流,如何待人接物。”

为了解难民的生存状况,赫尔曼曾用业余时间走访柏林北郊的一座难民营。她说:“我感觉他们俩的状况真的与那里的难民有很大不同。少林功夫——体育——在帮助难民融入社会方面确实能发挥重要作用。”

赫尔曼对难民的热心令人感动。谈及初衷,她说:“帮助他们也符合我们的利益,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融入我们当中。而且人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还记得自己2004年初到中国时,被陌生的中国文化搞得完全不知所措。那时朋友的帮助对我了解中国非常重要。因此我觉得,现在我们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帮助新来的人了解德国。”赫尔曼2002年开始在德国学习中国武术,2004年赴河南少林寺拜师学艺。

“我喜欢少林功夫,功夫是一种很美的运动。”练拳后大汗淋漓的穆罕默德说。谈及未来,他说:“我现在正在学德语,上11年级。我准备以后上大学,然后当眼科医生。” “我打算以后当个学徒。”一旁休息的扬说,然后腼腆地笑了笑。不一会儿,他们又双双拿起单刀,跟着一名德国师姐操练了起来。

德国媒体报道,仍然有很多孤身一人来到德国的未成年难民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如何适应新生活。很多小难民即便有机会参加柏林市体育联合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但也不一定能像扬和穆罕默德如此幸运得到赫尔曼这样的热心人的关怀和帮助。不过,正如柏林市体育联合会主席克劳斯·伯格尔所言:“难民在体育运动中融入德国社会比通过其他领域要容易得多,因为除了双方都愿意参与运动外,就不再需要多少前提条件了。”

在此文刊发后,我再见到赫尔曼女士时,她兴冲冲地对我说,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在看到这篇报道后联系了她,赞扬了她为难民所做的工作。再后来,赫尔曼女士还邀请我观摩了她组织的欧洲多国中国武术社团的展演。这是一篇难得让读者和采访对象皆大欢喜的文章。

【 图文版权所有 转载敬请联络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